close

昨天下午,公共財管的最後一堂課
以"所得重分配"作為本學期的收尾
提到所得
自然就將會影響所得高低的因素也一併加入課堂討論
諸如:個人能力、運氣、教育水平、態度......等等
而眾學者認為"教育"是所有原因中最有影響力的
說到這,老師反問大家"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這麼回事了,對吧?"
承載著一踏出校門便可能失業的我們也只能微微苦笑
但,我開始思索,"教育"何以不再是飯碗大小的依靠了呢?

以供需的角度而言
學校所提供的受教缺額超過學生人數
因此學生沒必要為唸書而敲破腦袋
現在,除非經濟因素
否則沒書可念的情況才是令人為之驚奇的
學子競爭,所謂何事?好學校爾
這些是台面上早已浮出水面良久的事實
而我思索的過程卻引領我搜尋仍隱沒在水底的可能

由於大家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學習的機會
久而久之,"學習"不再是一項權利,而是義務
苦蹲在書窯中,看著老師在黑板上鬼畫符
打著哈欠,不時望向手表或手機
倒數著還有多少時間才可偷得十分鐘的閒情

同樣的,老師教書也逐漸成了例行公事
每年總會有一批新進的學子
而老師們所要做的
是想盡辦法將知識、資訊塞進小小腦袋瓜殼中
之後呢?

所謂"填鴨",其實就是如此
當教育者只有單方面傳授知識與資訊
而未顧及接收者的回饋(Feedback)時
如此的教育方式就叫做"填鴨"

<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的封面標著一句話
"只有學習確實發生時,教育才算真正出現。"
我想,就我所見的,從小學到大學
很多教者仍舊沒能引領學生對"學問"產生熱情

"學問",我喜歡將之看成"學習與發問"
終生學習,永保好奇
因為終生學習,因此腦袋瓜不會僵固,因為它隨時隨地都在運轉
因為永保好奇,因此不需擔心再沒有一件事能吸引住你,只怕不夠時間

眾人皆言:"教育"是國民大計
然最常見的情形是大家互踢皮球
一下說教育部沒做好,接著指控老師沒特別貢獻憑什麼有優惠待遇
吵來吵去,都是指著教育者的鼻子罵
而教育者嘆來嘆去,都怨嘆在學習者的態度上
因此,一個結論
若真想鞏固國民大計
教育是受教者與教育者雙向回饋的
受教者願意學習思索教育者所傳達的資訊,並給予回饋
相信教育者必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激勵與開拓新視野
只是,看哪一方先開啟這良性循環罷了

"教育"之所以能影響所得
不是因為量(最高文憑),而是質(吸收、思考)
隨時問問自己,在現下抓住學習的權利了嗎?
如果沒有,就從現在開始吧!
人人都是老師,也都是學生
"學生"與"老師"是人一輩子的職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ysh319 的頭像
    tysh319

    藏。抒。格

    tysh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